慈爱心灵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264

【完整】2019.05.12【新加坡】音频+文字+美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8 22: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完整】190512【新加坡】音频+文字+美图



师父开示


看图腾+结束语


提问


悟是缘有心则变,

情是缘有戒则化。

恶是缘有慈则消,

善是缘有悲则圆。



感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龙天护法,感恩各位嘉宾、法师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佛友们、义工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其实是三喜临门。第一,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我们伟大的佛陀的诞辰日。第二,是我们人间的所有母亲的节日,是母亲节,此乃二喜也。还有第三喜是什么?观世音菩萨慈悲,今天师父特别加了一场拜师,有300多名佛子在天上种上了莲花,莲花朵朵开放!希望弟子们慈悲喜舍是为本,救度众生报佛恩。要证悟佛性,永断轮回。


世界的荣华带不走,人间的名利一场空。人就是因为看不破、放不下,贪图这个幻化世界给我们带来的财色名食睡,才造成了我们心灵的障碍和身体的病痛。


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发现,现在人们在公共场合无端地发怒甚至无理由地攻击他人的实例越来越多,韩国有14.7%的成年人经常感到重度的积愤,而且当自己的付出被别人疏忽的时候,就会产生委屈感,导致心中的积愤越来越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世界有10亿人受到精神类疾病的困扰。


万物唯心造,人生苦短,我们没有必要将憎恨、不平和烦恼留在心中,并时常地伤害自己。我们经常后悔、遗憾,只会让我们自己陷入痛苦的过去,难以自拔。当一个人活着为别人想,知道人间吃苦是暂时的,心中有目标,放得下,才能离开痛苦。能够离开痛苦的人,就能离苦得乐。


菩提智慧可以化解烦恼,平和的心态可以解决难题。学佛人的心要懂得放下、看破,永远不会带给自己伤痛。深信佛法,重视慈悲,就会没有容纳恐惧的空间,你的心就会安定。记住了,我们人苦就是苦在外境一变,我们的心就在转变。别人在做什么、看什么、听什么,你一听就会烦恼,就会忧伤,就会悲痛,那是受了外境的影响。好好地修心,自然一切平安。能够今天还想到修心的人,还想到要忏悔的人,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这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大家知道真正的学佛妙法是什么吗?真正的学佛妙法,就是对世界上的一切要用悟心去理解。开悟吧,修心不能等待,修不是等来的,也不要等到来生再修来生,我们要创造的是改变今生。让今生已经过得精神愉快,说明你已经拥有了未来美好前程的基础。所以,改命运就从改你的每一个念头开始,善念常存者,邪念才会制止。



有八件事情会让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变得非常软弱。佛法里面讲世间八法,或我们落入的八种陷阱。


第一,我们人总是希望得到,只要你去希望得到了,你就开始变得软弱了。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要求他了,你是不是要变得软弱?如果你不想去得到它,你就用不着这么软弱。


第二,人的毛病是不希望失去。很多母亲不希望失去自己的孩子,就变得非常非常软弱;不希望失去自己的先生,慢慢地也会变得软弱。


第三,人希望受到赞美。一个人被别人赞美了,他就非常非常开心,实际上这种人是软弱之人,只要别人不说他好,他就非常难过,经不起考验。


第四,人的毛病是不希望受到批评,因为他觉得受到批评之后,他就难过,这是人的陷阱。如果没有一个人讲你们身上的毛病,你们想一想,你们哪个人会改毛病?别人不会说你们身上的毛病,被人家说毛病,都是要被别人骂的,只有你这个师父整天在讲你们身上的毛病,师父是不怕你们骂,因为我要救你们啊!



第五,人的一个陷阱,是希望自己声名远扬。希望自己的名声这个人也知道,那个人也知道。连在小商店里做一点点小生意的人都说:“他们知道我啊,知道我们这个店很有名,你别小看啊,我们做大饼的生意啊,芝麻一个都不漏的。”


第六,人有一个陷阱,就是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所以你看很多人,只要人一多,他就要出风头,一看到人多了马上:“哎,大家来,我们一起来,大家过去好吗?”他好像不站出来,坐在边上默默无闻,就觉得很难过,觉得人家看不起他。记住了,菩萨都是坐在那里如如不动的,我们不但没有看不起菩萨,我们还要拜菩萨呢。



第七,人的毛病是希望开心、快乐,但是你要知道这就是个陷阱。很多人用吃喝玩乐来制造自己的快乐,殊不知,快乐是从内心开始的。很多人一辈子把吃喝玩乐作为一种快乐,但是结束之后就面临着痛苦。而我们学佛人闻到了佛法,天天在帮助别人,天天做善良的人,知道自己以后要上天,我们是法喜充满,那一种才叫真正的快乐!



第八,我们人有一种毛病是不希望痛苦。谁都不希望痛苦,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陷阱。因为很多人不希望劳动,不希望吃苦,不希望自己未来有很多的痛苦。非也。实际上人不吃苦,他不能改变自己的。在天道的天人,就是因为他们太幸福了,所以他们没有好好地修。人道是基于幸福和痛苦之间,所以能够领会痛苦的人,他才要求精进,才要一世修成报佛恩。



所以佛法界讲的这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不能经常让自己这种懈怠的心进入这些陷阱当中。



学佛的基础要用“世间八法”。师父告诉大家,世间八法:第一,得与失;第二,毁与誉;第三,讥与称;第四,苦与乐。一就是讲利,二就是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就是佛法跟我们讲的“世间八法”。所以以后人家问你们“你们师父教你们什么了?”你就要告诉大家,我们师父教我们学了世间八法。现在帮你们好好地讲一讲,这八种法称之为“世间八法”。



学佛人必须明白,世间所有的爱、所有的恨都能够让你的心跌宕起伏。你爱过头了,你放不下,你的心就被牵住了;你恨过头了,你的心也放不下,也把你的心锁住了。因为煽动人的心,名之为风,所以这个世间八法实际上又称为“八风”。过去你们听到过一个故事,叫“八风吹不动”。 心所有主。“心所有主”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心要有这个主,就是有做主的心。要安住正法,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正法上,不为爱憎之所惑乱。


心所有主。“心所有主”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的心要有这个主,就是有做主的心。要安住正法,就是要把自己的心安住在正法上,不为爱憎之所惑乱。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人不要因为爱了,就把自己变得迷惑了;我们人不能因为恨了,就把心变成混乱的心。所以,去恨别人的人,他的心非常混乱。八风吹不动就是要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之所惑乱,即八风吹不动也。


稍微简单地跟大家讲。

第一个是“利”。“利”,大家知道是“利益”,每一个人只要有利益了就去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都不会去做。所以学佛人要以什么为利益?帮助别人。现在的人凡有利于自己的——“凡有益于我者,皆名为利”。所以佛经云:得可意事曰利。也就是说,你只要得到肯利益自己的事情,曰(就是“名称为”)“利”。


二,“衰”。是什么意思?慢慢地减缓,慢慢地放低,慢慢地衰亡,就是说凡有损自己的——“有损我者”。就是凡是别人只要损害你了,或者减低对你的信任度,或者减低对你的一切,“有减损于我者”,就为“衰”。这个人衰亡了,这个人名声衰亡了,不行了,这个经济衰退了,就是“衰”。所以佛经云:失可益事曰衰。就是说失去了对你有利益的事情之后,曰(名称为)“衰”。


第三,毁。毁是什么呢?毁,就是诽谤人家,毁掉别人的声誉,因恶其人,因为你对这个人恶了,你对他不好了,你就编出来很多的异语,明明是对的话,你编造了不对的话,然后潜地而讪谤之。什么叫“潜地而讪谤之”呢?就是暗中去搞人家,去讲人家不好。所以佛经云:阴为毁讪曰毁。什么意思啊?就是这些在背后搞人家的,属于阴——暗中。“为”就是做了,“毁”是毁掉人家,“讪”就是诽谤,“曰毁”就是称为毁。


第四,誉。誉,大家都知道是荣誉。因为你喜欢这个人,虽然有时候你没有面对他,但是你可以在背后讲他的好,然后,用很多的善言善语来称赞他。所以佛经云,阴为赞美曰誉。什么意思啊?在暗中在背后称赞别人——曰誉。


第五,称。称是什么呢?称即称道,就是说我们称赞某一个人,“哎哟,这个人好善良啊,这个人真好啊,这个人帮助人家呢,这个人真美啊,心美,人美”。佛经云:“阳为赞美曰称。”也就是说当着面去称赞别人,说别人好的话,这个人就是心胸坦荡,实实在在去称赞人家,就是“阳为赞美曰称”。


第六,“讥”是什么?诽也,就是诽谤人家。你对这个人不好,本来没有这种事情的,你“妄为实有”——就认为这件事情是有的、肯定的,猜想的,所以对别人去说,这种就是佛经云“阳为诽刺曰讥”。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当面去诽谤人家,去讲人家不好,去讽刺别人,曰“讥”就是讥讽人家。


七,是苦。苦是什么?实际上你们不知道,一个人的苦有好几种:一种叫“心苦”,心里很苦;还有一种身体受苦,比方说牙痛也叫“苦”。但是牙痛有时候不如心里痛苦,心里痛得……自己的家里人去找别人了,你说你难受吧?所以有时候一个人要懂得,苦是逼迫、恶缘、恶境,碰到了恶的缘分。你到了一个单位里,大家都对你不好,碰到了一个恶缘了,他盯住你不放,逼迫你。所以佛经云“逼恼身心”,也就是说你受到他的逼迫,你心中有恼怒,你的身和心受到了伤害,曰(就是称为)“苦”。


第八,是乐。“乐”是什么?就是开心、欢悦之意,就是大家快乐了。遇到好缘分、好的境界,你的身心都会得到欢悦,就是非常地开心。所以佛经云“适悦身心曰乐”,什么意思?只要你今天开心了,适合自己、让自己身心愉悦,你的身体和心都会开心。“悦”就称之为“乐”。


我们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苦了,他就觉得真苦;乐了,他觉得真的快乐。实际上我们修心的人苦了,知道那是暂时的;乐了,那也是暂时的。因为我们要离苦得乐,所以乐也是今后的苦,苦也是今后的乐。因为在人间,一切苦乐无常,只有超脱人间,到天上,那才是真正的极乐!


佛陀接着说:“凡夫感受到得和失的时候,他们不去观照得失的生起。”佛陀讲了,我们人得到了,“哎呀,好开心啊”,不知道为什么得到的;我们失去了,“哎哟,好痛苦啊”。佛陀说:“你们怎么不去观照你们得和失的生起?”“生起”就是怎么来得到的、怎么失去的。他们不观照得失的无常,就是人不知道:得到了会失去、失去了又会得到,苦和它的变异性,也就是说得到和失去,还有苦和幸福,实际上都有一种变化性。所以佛陀就是告诉我们,开心也不要开心过头,苦也不要太难受,因为都是虚幻的。


佛陀继续讲:他们不于当下观照它的本质,他们没有观照人为什么幸福、为什么痛苦,他们的心为得、失所占有。佛陀说:我们人的心,得到了,开心得不得了,失去了,痛苦得不得了,都被自己的心所占有了,根本没有想出怎么样越出。对于生起的利得,他们感到欢欣;对于遭受的损失,他们感到不喜。而对苦、乐、称、讥、誉、毁的反应也是一样。很多人就是不能解除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和失望,所以他们不能在吃苦中得到解脱。佛陀当年怎么解脱?佛陀就是看见舍卫城很多人生病了,孩子在边上哭,很多人死了,佛陀说“人为什么要死啊”,很悲伤,因为佛陀从中明白了人的生死之理、人的生死之谛。但是我们人苦了,不知道为什么苦,幸福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幸福,我们根本不能从苦难和自己虚幻的幸福中得到解脱啊。


佛陀继续说:当他们获得利得,他们观照利得的生起,他们观照利得的无常、苦和它的变异性,就是无常观,他们于当下就观照它的本质。一个孩子今天牙痛了,很多爸爸妈妈不懂——不懂得无常观,就说:“孩子,来,补牙去。”补好了,牙又坏了。为什么?不刷牙。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今天苦了,你要知道为什么苦;你今天这么甜,为什么甜,能甜多长时间,甜到后来糖尿病怎么办呢?所以,佛陀教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观照它的本质。当苦、乐、称、讥、誉、毁生起的时候,我们要观照自己,所以“观自在、观自在”,要看看自己,经常观自己。


你的心不要为得、失、苦、乐、称、讥、誉、毁所占有,没有关系的。 走了就走了,念经把他念回来;今天生意做失败了,我们还能把它再做回来;今天我们吃苦了,我们以后还会再欢喜起来。所以佛陀让我们放下欢心或不喜,就是不要开心,也不要不开心。于是就能解除生、老、死、忧、悲、苦、恼和失望,就是佛陀让我们从苦难当中得到解脱。


我们怎么样来认识世间八法?

世间八法可以分为得和失。得和失是对色相的执取。得到了、失去了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今天我得到了这束花,过一会儿,这束花又被人家拿去了,是一种执取,就是执著地“我要这朵花,哎哟,被你拿去了,我不开心了”,是一种执取,执著“我要”。色相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不是男女的色,而是讲这个有色世界,所以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是说男女之色,是看到的十方法界。包括人间六道里边都是有色世界。所以讲的对色相的执取,“今天这朵花好看,我执取它,我喜欢它”,这叫执取。


苦和乐是对感受的执取。苦和乐对感受的执取是什么?什么叫苦?什么叫快乐?我问你,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痛不痛?很痛,但是妈妈心中快乐,因为小孩出来了,我亲爱的baby出来了。我为什么今天要举这个例子?因为今天是母亲节。妈妈身体受到强大的伤害,孩子吸取了母亲身体上的营养,等孩子出来的时候,妈妈虽然很痛,但是看着孩子“哇哇”哭的时候,这母亲就……我没那感受,所以我做不出来,但是我心中有这种感受。


所以,师父告诉你们,苦和乐。什么叫快乐?有的人喝酒的时候以为快乐,喝完吐的时候快乐吗?这是你的一种感受。你看小孩子开个party【派对】,开心得不得了,开完了,“我不要大家离开”,人家要回家了,对不对?这叫苦还是乐?只是你的一种执著,叫“执取”——我一定要执著这件事情。什么快乐啊?什么痛苦啊?那就是一种感觉。你们小时候痛苦过吗?你们小时候快乐过吗?现在想起来是不是只是一种感觉?


第三,称和讥。称赞你、讽刺你,其实是心理意识。今天我说你好,因为我心里喜欢你,我说你好,是心里的意识;如果今天我讽刺你,是因为我心里对你不好,我的心意实际上是对他人言语的执取。什么意思?你讲一句话让我不开心了,我就不喜欢你了;因为你讲了句话让我开心了,所以我就说“你真好”。所以我就称赞你或者讽刺你,这就叫“对他人言语的执取”。人家说“哎呀,卢台长,你怎么越看越年轻啊,你怎么像25岁?”我一开心:“你像13岁。”这是一种“执取”。如果你讽刺他:“哎哟,这个人怎么长得男不男、女不女的。”马上他一看:“呵呵,我到现在都没看出来你是男的女的。”这叫执取。


誉和毁是心意对他人看法的执取。什么意思?誉就是赞誉,毁就是对人家诽谤,所以是你心中意识对他人的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特别难弄,刚刚第一次见到你,你还没说话呢,他就对你有意识了。为什么?一看见你,“哎哟……”人家又没跟你讲话,你就“哎哟,这个人怎么这样啊?头发染得……哎哟……”一看见这个人,“我告诉你,这是某某同修,他修得很好的”,“哎哟,修倒修得蛮好,怎么眼睛都看不见的?”所以只是你的心意对某一件事情看法的执取。我执著,我取相,取了这个相,你就执著这个相。所以为什么《金刚经》叫破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必须全部要破掉。现在的人为什么看见有钱的人就……一看见没钱的……对不对?那就是着相了。所以说称誉和毁都是你心里的意识对他人看法的一种执取,简单地说,那就是对五蕴的执取。五蕴,《心经》里面讲过五蕴,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实际上“蕴”是什么意思?就是蕴藏着,藏在里边的,不容易被人家发现的。“色”是什么?你眼睛看的,心里知道的,你眼睛看见的“色”,但是你又不会讲的。“受”,你的感受,有时候感受冷、感受热,人家不知道的,都是你心里知道的。心里、内心的东西叫“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水准,叫“蕴”。“想”,是什么?你想的东西别人知道吗?你在想很多很多事情,人家坐在你边上,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所以为什么夫妻叫同床异梦?这些东西都是蕴藏着,都是看不见的。 


“行”是什么?心理行为。一个男的很穷,他路过银行,看见人家银行里在点钱,他走过去之后心里在想,心理行为开始了:我冲进去,一把把他推倒,抓一把我就逃出来。是不是心理行为啊?是不是在心里想的?你一个男孩子,看见人家女孩子很好看,“我现在冲过去,抱住她……”你说说你这个是不是犯罪?因为你有心理行为。还有一个“识”,意识,人的意识谁知道啊?你的意识高,你的意识低,谁都不知道。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是蕴藏在里边的。 


你对色相的执取,是“色执取蕴”,对色相,就是对人间一切着相的执取,“我一定要,哎呀,我一定要这辆车,这辆车CD好啊,我一定要这辆车”,实际上叫“色执取蕴”。什么意思啊?你对这个色——人间的某一个物体或者一个人,你对它的执著,叫“色执”。“取蕴”是什么?在心里放不下。


接下来,对感受的执取是受执取蕴。什么意思?一个人的感觉、感受,你对这个感受执取。有什么意思啊?今天共修会里面你很喜欢的女孩子怎么没来啊?《白话佛法》念出来都不是味儿。你看见一个很帅的帅哥今天怎么没来共修,心里就想他了,你就念心经念到大悲咒去了,对不对?这叫执取一种感觉、感受。实际上你今天热也好、冷也好,你心中觉得“还好啦,新加坡这个时间已经算很凉快啦”,那你今天的感受就不会觉得很热。你觉得“哎哟,怎么这么热啊?”人家问:“你从哪里来的?”“冰岛。”那是感觉啊。你今天感觉好、感觉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感觉是受蕴,是在内心的受执感受,取蕴。 


我举个简单例子你们就知道了,如果一个人牙痛,医生给你们打针,你牙补好之后不是麻醉还没有弄掉嘛,你们是不是感觉肿着?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补过牙吧。我告诉你,你当时补好了这个牙,这里还肿的时候你走出来,就感觉别人都看到你这里是肿的,很难看,实际上你照照镜子看,根本没有的,只是在里面,所以叫受执今天的感受,我执著“哎哟,肯定肿出来”,你取了这个蕴,就是在心里的感受。


最后是对心意的执取,是“想执取蕴”“行执取蕴”和“色执取蕴”。佛学界讲,你心里的意识,佛陀讲到第七意识(末那识)、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我现在考考你们,五识是哪五识?[众弟子答]“眼耳鼻舌身意”。那是“六”,我要你们讲“五”,“眼耳鼻舌身”,眼睛、鼻子、耳朵……“意”,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很多人说“你的灵感很好”,指的是你的第六意识,“我今天灵感很好”,这是第六意识。“我今天见个女朋友”,人家告诉你“这个人非常好看,非常好”,你一看,“蛮好”,那是第六意识起作用了。


有一个满脸忧愁的青年找到了一位智者,将自己的苦恼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他跟这位智者说:“我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局里工作,我们局里有两位资格老的同事,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根本没有把我放在眼里。更可气的是,他们两个在工作中配合得非常默契,都能顺手地完成手边的工作,下班之后,他们还经常在一起下棋……这一切好像专门在气我,表演给我看的,我非常烦恼和气愤!”


智者听完微笑着点点头说:“你经常看到他俩下班后下棋吗?”“是的是的。”智者点点头说:“好,我给你说一个关于下棋的故事。有一艘船停泊在码头上,因为风停了,要等待有风后才能启航。船头有两个人正在下棋,这时候有一位棋迷挑水从这里经过,他跑到船头上,把水桶放下就跳到船头上去观棋子了。一盘棋,两个人杀得难解难分,这个挑水的人看得眼睛都直了。一盘棋下完了,挑水的人长长舒了一口气,抬眼一望,四周都是白茫茫的水面。他忙惊道:‘哎,我的水桶呢?’原来他只顾看别人下棋,忘记了自己出门挑水了,因为这个船已经开出去了,他都不知道,离码头30多里路。”智者说完,年轻人豁然开朗,与智者告别。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只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像一个资深的评论家一样。可是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门心思都用在杂事、小事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的小水桶搞丢了。这就是八风中的“得与失”,对色相的执取,因为他喜欢下象棋。 


我们人对苦乐、对感受的执取,有时候就是“我苦啊苦啊苦啊……我快乐啊快乐啊……它只是一种感觉。小时候我们都苦过,也有快乐,那是一种感觉,早就过去了。执著一件事情,会忘了我们来人间的目的。借假修真的人生,有时候像一盘棋子,输赢都是暂时的,而能修出六道轮回,那才是人间正道。


在佛经当中,南传巴利经藏有一部《卡拉玛经》,即汉传佛教《中阿含业相应品》。这部经表示了佛陀对卡拉玛人的一番教诲。这些教诲对师父来讲,我看了实在觉得是拍案叫绝,我觉得佛陀太伟大太伟大了,我今天把《卡拉玛经》稍微翻译一下,跟你们讲一讲。


《卡拉玛经》中佛陀说“不可因为传说就心以为正”。什么意思?佛陀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这个传说,你的心就以为这个东西一定是正的,一定是对的。“不可以因为经典所载就心以为正”,佛陀说,不要以为这是经典、这部经藏里说的,你的心就以为它是正的。“不可以因为合乎传统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这是过去的传统,早就传下来的,你就以为是很正的。“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甚广就心以为正”,你不要以为大家都这么说,轰动一时,大家都以为这个是对的,一定是真的。“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对啊,是啊”,你就以为这是对的。“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这个事情是有道理的,是有哲学道理或者是通情达理的,你就以为正。“不要因为印证常识就心以为正”,这件事情,“你看,过去人家都这么做的,他也这么做过,她也这么做过”,印证常识了,你就以为它是对的。“不要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我早就听说过了,我上次几年前就听说过,你看今天我又听到了,这个事情一定是的”。佛陀教我们,“不可以因为权威人士所言(当然这是翻译过来的,权威人士就是过去在印度的那些有地位的人)就心以为正”,不要以为很有权威的人讲出来的话,你就可以以为是正的。


佛陀说,纵使是你的老师如来佛所说,你也不可以马上心以为正。记住了,“马上”心以为正。佛陀为什么说就是如来佛讲的话、就是佛讲的话,你也不能马上心以为正)?没有经过自己的亲自证实,用现代话叫“验证”,实际上叫“证悟”,你听到就相信,称作为迷惑,称作为颠倒。


这部《卡拉玛经》里这么多佛陀讲过的话,我只要讲最后一句,你们就知道佛陀这些全部都是一个基础铺垫,实际上就是佛经上讲的,我们做人学佛要依法不依人。今天你们的师父讲的是正法,你们就要好好学,好好相信;虽然我是卢台长,但是今天如果我讲出来不对的话,你们也要依法不依人。所以佛陀经常叫我们学佛要经过自己的证实才相信,在佛法界非常重要。你们知道这在佛法界称为什么吗?就是佛陀讲的,这就称为“正信”!


佛陀在《卡拉玛经》当中说:如实知一切。就是说不要听别人所说所言,而是一定要经过自己验证、证实,你才去相信。所以,佛陀经常说“正法眼”。什么叫正法眼?就是你听到的、看到的,经过你自己验证的,那才叫正法眼。 


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怀疑别人,有本事你自己去验证,你亲自去见到,就是正法眼。佛陀曾经讲:比丘们,你们不要因为尊重我而接受我的教训,你们应该像以火试真金一样,通过实践来验证我如来的说法,因为经过验证结出的果子,你们可以永久去认识它们,把它们长在自己的心里。所以真理不能借别人的嘴说而得到,真理必须自己去体会、去实践,才能成为你心中永久的真理!


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他的这种理论、佛理、那些智慧,不是我们现在的人能够理解的,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现在科学家验证的,这个宇宙空间有将近3000多个跟地球一样的星球。过去我们怎么知道有太阳系、银河系?我们怎么知道四维空间、五维空间?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什么都不懂。知道什么叫不懂吗?那就叫无明啊。


在这个世界中,很多人借着自己一生的时间揭示他一生的真理,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命运。实际上你的人生——你做出来的人的一生,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实际上只是对你的一种评判和借鉴。就像师父昨天讲的,这个人成功与否、开悟没开悟,如果他的人生能够重新再来一次,50%以上的人可能都是成功者。因为我们的失误、无明造成了我们到死的时候才明白,我们不应该追求这些虚幻不实的人间物欲。所以,一定要懂得早一点开悟,早一点忏悔,你才能早一点得到证悟。


如来——以后记住了,如来是个名称,就是佛,跟佛的名称是一样的——如来所说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人间,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只有你亲自证实、验证,才能成为你心中唯一的真理。所以你们要去行,要去好好地行佛道,你们要好好地去实践。现在很多人学佛都是通过自己许愿、放生、念经得到的证悟,所以才知道什么叫“正法”。


修行人生必须要把握的五个要点:



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一个人做人要能够识人,就是认识别人。如果你认识别人,跟人家交朋友,你不要探尽,就是不要问人家问到底。“你家里怎么样?你的老婆怎么样?对你怎么样?你的家庭财产怎么分的……”你不要探尽。你认识的朋友,如果你对人家探尽,好到底了,则多怨。人家会怨恨你的,很讨厌的。


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你要懂得,跟别人交朋友,不要把话都讲完、讲到底,因为你把什么话都讲光了,“哎呀,我真的,我这个人很直的……”讲到最后,言尽则无友,没有人跟你交朋友的。


当责人,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苛尽是什么意思啊?你如果讲人家不好,不要把话讲到绝。如果你经常责骂人家、责怪人家,把话讲到底,众远,人家看见你都怕,每个人都逃走,所有的众生都离你很远。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厉害吗?


当敬人,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我们尊敬一个人,没有必要卑尽,卑尽则少骨,没有骨气了。


当让人,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难。你可以让别人,但是你不要让到自己都没有退路了,因为退到尽头了,你以后的路就很难走了。


学佛人要有境界,看得远;有肚量,要能看得宽;有涵养,要能自持;有锋芒,要学会收敛。所以人成即佛成。这就是中华文化与佛法的合二为一,这就是人间佛法。


当我们把自在快乐寄托在某种环境中和一种生活和希望的时候,你希望得到很多的快乐;或者生活中给了你很多的难过、艰难和烦恼,那么你的心就会被外界影响,你的心会受到污染。你只有随缘,把随缘作为自己生活的态度,你内心才会恒常自在。也就是说,今天吃苦了,“菩萨在考验我呢”;今天开心了,“菩萨也在考验我呢,让我不要骄傲,让我好好地精进”;如果今天非常开心,“菩萨在考验我呢,看看行不行”;今天非常悲愤,“菩萨也在考验我,看看我能不能精进”。一切随缘。


有一位五十岁的中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提早把公司卖了。虽然把公司卖了,但是天天放不下,天天还在难过,公司里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举动他都难过,都要牵着他的心,他在感叹和悲伤当中只多活了5年。所以,一个人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我们的生活,每一天放不下的人和事太多了。你们想一想,你们哪一个人有放得下的人生?每个人都牵挂着别人,每个人都牵挂着自己的财富和拥有。名会失去,利也会失去,所以要想通、想明白。师父让你们多吃点苦。记住了,一个吃苦的人会比一帆风顺的人更容易修成。



学佛人不要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学会灭度自己心中的恨心和报复心。你们交朋友要知道,如果这个人在你身边经常说“我以后不把他打下去我誓不为人”,这个人你少跟他交;如果这个人跟你说“我恨不得天天诅咒他,让他早点死掉”,这个人不是个好人,这种人就不可交,因为他有嫉妒之念、报复之心,他没有海纳百川之心。学会禅定的修养,庄严而不孤僻,活泼而又稳重,智慧而不执著,对众生热情而不轻浮,沉着而不寡言,随缘而不盲从,善良而不贪求。



每一个人都是塑造自己一生命运的工程师。学佛不是对你的束缚,而是解脱。希望每个学佛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国家,遵纪守法,爱国爱民,在学佛中去帮助别人,走出我们消极的人生,积极地去控制自己的心灵,管理好自己每一天的情绪。

逆流而上是进步,顺流而下是死鱼。逆风的方向适合飞翔,走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因为上面没有坎坷。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要靠我们学佛来克制和改变。佛法告诉我们,在泥泞的的小道上挑着担走,比空着手走的人更不容易摔倒,所以有压力的人,有障碍阻力反而会修得更加精进。中华传统文化说,厚德载物,敢于担当,自强不息。一个学佛人肯为别人付出,就是在给自己消业。记住了,一个不让别人摔倒的人,自己也不容易摔倒;一个能够救度众生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承担救度众生责任的未来佛。




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沙弥煞有介事,问师父:“何处有慈悲?”这个老和尚抬起右手指了指门外的那个桌子,闭目不发一言。小沙弥心中顿悟:原来世间众生万物,无论是达官显赫,贩夫走卒,还是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处处皆有慈悲啊。老僧看着小沙弥站在那里不动,便说:“门外桌子上白色的那个就是瓷杯。”一个杯子是瓷的——瓷杯。因为这个小沙弥根本不懂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看不见的,慈悲是在我们人的心里的,不是说慈悲在何处,在哪里慈悲。慈悲是处处存在,是你内心发出的一种善良的本性。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佛,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慈悲拿出来,好好地去善待众生,在人间就做菩萨去帮助众生,你一定会成为人间的佛。


希望你们好好地活着,好好地珍惜时间。哪还有时间去天天打麻将?哪还有时间天天逛商场?好好学佛修心,时光一去不复返啊!好好地念经学佛,才能达到正等正觉。


文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慈爱心灵

GMT+8, 2024-11-16 15:44 , Processed in 0.11134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慈爱心灵 X3.4

© 2001-2020 慈爱心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